论新形势下高校“三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发布者:张亮月发布时间:2017-03-22浏览次数:6107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提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各高校逐步形成了一套各具特色的基本做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必须看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三育人”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有特色的育人体系。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实现“三育人”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使高校“三育人”工作面临着新挑战

首先,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现在,高校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各种

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场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会在高校有所体现,在大学生思想领域都会有所反映。

其次,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他们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

第三,随着全球经济化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向我国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在这样的社会思想环境中,少数学生信仰缺失,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极容易趁虚而入,这无疑给高校的“三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高校“三育人”工作面临着新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着连年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职工与在校生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学校对学生失顾、失管甚至失控的现象较为普遍;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逐步下降,学生文化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使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难度增大;实行交费上学以后,学生有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增多;随着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这既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也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新的、严峻的考验。同时,目前高校“三育人”工作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不少人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而集体主义意识、动手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都比较差,这也是高校“三育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新问题,积极推进“三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给高校“三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高校“三育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从发生到它的全部实践过程,都包含着提倡对学生的负责精神,提倡对学生从思想到学习到生活的细致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鼓励先进扶助后进,给学生创造一个正确和良好的思想上进、学业有成、生活顺利的环境,帮助学生走正确成才之路。但是,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视角审视高校的“三育人”工作时不难发现,在非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高校的“三育人”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与非素质教育的要求比较和谐一致的,不可避免地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或大或小的矛盾。如传统的“三育人”做法,对学生“抱着走”的意味显得浓了些,与在学生中提倡“三自”精神、培养创造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抵触。面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高校“三育人”工作必须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使其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若不及时调整和变革,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三育人”工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一)树立适应新形势的“三育人”观念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三育人”首先要解决好“育什么人”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使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和考验,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高校“三育人”工作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2.真正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发展给高校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仅靠哪一部分人的力量都不可能完全应对,而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行全员育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所以,高校“三育人”工作必须着眼于全员育人,使每一个教师、干部、职工都树立起育人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育人工作中来,担负起育人的使命,形成人人关心、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局面。

3.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着力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主张承认和尊重人的个性特长和鼓励人的个性突出发展,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给人以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方式和能力。面对素质教育的这些新要求,高校“三育人”工作必须调整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和谐的观念,在全体教职工中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都能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形成适应新形势的“三育人”机制

1.强化教书育人,把提升教学质量放在“三育人”中心的位置

教书育人是“三育人”的核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都是教书育人的延伸,并服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加强“三育人”工作,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中心的位置。离开了教学质量这个硬标准,其它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培养合格人才就变成了一句空话。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教育质量出现严重滑坡的情况下,强调教书育人的中心地位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管理、服务工作也必须切实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把服从、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作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通过这样的机制,营造人人关心、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局面。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三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从原初的意义上讲,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是教育实施的同一过程,在教学现实中是不能分割和不可分割的。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由于文化知识的把握与政治倾向及思想品德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相对分离,由于正确价值观导向教育的需要,同时也由于教育原本的常态运行方式就是以智育为载体的,所以,从教书育人原则提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来看,其“育人”的着重点显然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其真谛就在于把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当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3.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宏观指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显的改善;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三)探索适应新形势的“三育人”途径

1.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3.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网络是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4.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之下,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困惑,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5.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校一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三是当前要着重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三、发挥工会职能,建立和完善“三育人”工作激励机制

高校“三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全体教职工,而工会又是教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因此,高校工会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激励教职工群众大力开展“三育人”活动,是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的职能所在。

(一)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首先,教育和引导全体教职工热爱教育事业,爱校爱岗,勤奋敬业。高校工会,要以维护学校的总体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和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落脚点,配合学校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爱校爱岗的热情和努力工作勤奋敬业的积极性。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为他们排优解难。做好改革过程中的稳定工作,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育和引导全体教职工摆正全局和局部、集体和个人、长远和眼前的利益关系,通过各种形式和有效的工作,使

全体教职工都爱岗敬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责任感做好“三育人”工作。其次,要在全体会员中开展“三育人”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把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师德高尚、团结进取、勤奋敬业,深受大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职工队伍作为落实“三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建章立制,使“三育人”工作有章可循

高校教育工会和基层工会都要制定“三育人”工作实施细则和相关制度。对“三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形式和途径、考核和奖励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三育人”工作正常开展,激励广大教职工树立育人意识和营造育人氛围的积极性。在贯彻落实“三育人”相关制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对评选出的在“三

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个人,利用召开会议和现代传媒等手段为他们提供“三育人”经验交流的平台,真正起到以点带面和影响示范效应,推动“三育人”工作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

(三)努力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

工会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责任感,工作要进取,待人要谦和,与教职工平等相处,要把自己当成教职工的勤务员,用这样的责任感来提高自己的素质,规范自己的形象。首先,工会干部要善于学习,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和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勇于奉献,具有实干精神和服务精神。其次,工会干部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法规、新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再次,工会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教职工交朋友,倾听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愿望。最后,要把工会真正办成教职工之家,这就要求工会干部要有强烈的服务观念,要热心为教职工服务,为教职工办实事。只

有工会干部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有利于建设强有力的“三育人”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