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4 日,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比拼氛围热烈,一场旨在深化艺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 “课程育人”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院级选拔赛在此精彩上演。
此次选拔赛聚焦美术专业特色,秉持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美育创新实践、突出课程思政融合” 的导向,为青年教师精心搭建起技艺切磋和育人理念交流的平台。在参赛要求上,严格按照《关于举办江汉大学“课程育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通知》及其实施方案规定,40 岁以下教师全员参与,40 岁以上教师自愿报名,由此营造出老中青教师共同研讨教学的浓厚氛围,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在这场赛事中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选拔赛评审环节亮点十足,特邀湖北省楚天名师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唐骁教授担任评审团主席,联合学院党政领导、系部主任以及资深教学督导,组成了 7 人专家团队。评审专家从艺术课程设计逻辑、专业技法呈现、美育目标达成度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权威且专业的评判,保障赛事既有专业高水准,又紧密贴合美术教学实际情况。
竞赛设置了 “教学设计(含课程思政元素)、课堂教学(含专业技法示范)、教学反思(含艺术教育理念)” 三大环节,深度契合了美术教师核心能力要求,全方位检验参赛者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美育实践的能力,可谓是对参赛教师的一次全面考验。
赛前,副院长马杰在致辞中强调此次竞赛是学院落实 “以赛促教” 的重要实践,要充分彰显美术学院 “课程育人”三大特色。在专业技能培养上,鼓励教师把绘画、雕塑、设计等各类学科技法融入教学过程,展现美术教师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与创新表现力;在美育创新实践上,支持运用如 VR、AR 等数字技术以及跨学科融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新时代美术课堂独特的育人范式;在课程思政融合上,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艺术史论、创作实践中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促进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实现同频共振。
比赛现场,11 位青年教师各展风采,用鲜明的专业特色与教学风格,演绎出美术课堂的多元魅力。吴学聪老师通过思政融合、翻转课堂及校企联动模式,对《写意人物》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彭苑老师借助 VR 技术重构《洛神赋图》场景,带领学生沉浸式 “走进” 古代壁画,打破传统构图理论的时空限制;苏海宁老师则以 “雕塑中的书法意韵” 为主题,巧妙地将青铜器铭文线条韵律与现代雕塑空间构成相结合,在传授专业技法时渗透传统文化审美教育。其他参赛教师都各尽所长,或执画笔现场示范,或利用数字画板动态演示,把素描、色彩、材料技法等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彰显了美术教师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职业素养。
评审环节过后,专家们围绕美术教学特殊性展开了深度点评。唐骁教授肯定了参赛教师 “在技法传授中融入艺术史论思维” 的出色表现,同时也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加强 “学情分析与分层教学”,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专业训练中获得提升。督导专家聚焦 “课堂示范的规范性” 以及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针对部分教师 “重演示、轻引导” 的问题,提出 “将创作过程转化为教学逻辑” 的改进策略。专家团队特别强调,美术教学要平衡好 “技艺传承” 与 “创新表达”,鼓励教师在夯实基础技法的同时,关注当代艺术思潮,引导学生在传统根基上激发创作活力。
在总结环节,唐骁教授指出,本次竞赛集中展现了美术学院青年教师 “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敏锐的时代意识”,提议将优秀教学案例转化为全院共享的教研资源,形成 “以老带新、以新促创” 的良性循环。学院党委书记胡承林强调,此次赛事充分体现了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的目的,未来学院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深化 “专业技能 + 美育素养” 双轨培养,构建一体化教师发展体系;打造 “工作室制 + 项目化” 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实战能力;建设 “美术经典中的中国精神” 思政资源库,形成具有美术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范式。
这场选拔赛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教学能力检验,更是美术学院践行 “德艺双修、艺文融合” 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学院将以此次赛事为起点,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出“既能握好画笔、更能铸魂育人” 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提供可靠的队伍保障,推进江汉大学艺术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