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报告

——在江汉大学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发布者:张亮月发布时间:2018-07-14浏览次数:2642

校长 张幸平

2018629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年来学校工作的回顾

201311月三届一次教代会召开至今已近5年。5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内涵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主要体现方面:

——办学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学校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在稳定规模基础上积极调整结构,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专科、成人学历教育总量逐年下降,留学生教育实现突破。目前,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5万人,其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分别为1.91%95.01%3.08%,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渐趋明晰。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围绕“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设立本科教学校长奖,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推行学分制管理,深化专业大类培养、双元制、专业综合改革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扶持创新创业学生团队,鼓励学生开展学科竞赛与科研。5来,学生发表论文560篇,获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17项、专利480项。研究生就业率100%,本专科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历届本科毕业生大部分在汉就业,2017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达71.38%。江大女足获2017年女足甲级联赛冠军并成功超。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20181学校入选湖北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湖北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现有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涉及68二级学科(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省重点学科(含培育)、4个省研究生工作站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有72个本科专业,24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项目。建有交叉学科研究院、系统生物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获批武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武汉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1个,获批湖北省博士培养联合学位计划。

——科研实力明显增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获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主持国家基金项目98项(其中自科基金84项),科研总经费3.9亿元。参与国家支撑计划、“973”“863”计划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其中SCISSCIEICPCI-S收录1572篇次,出版著作、教材298部。获科研奖励11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获知识产权授权1441项,其中发明专利197项。实施24项专利技术成果转让,金额428万元。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武汉国力通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2017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2项专利成果分别作价投资入股武汉江大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沅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聘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78人,实现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全覆盖。现有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百人计划”入选人才2人,楚天学者25人,“湖北产业教授”3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专项津贴及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1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19人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13人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14人入选“黄鹤英才(专项)计划”,市级学科带头人54人。有专任教师1171人,其中正高职称188人、副高职称443人,分别占教师总数16.05%37.8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79.9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38人,占教师总数37.40%35岁以下教师241人,3645417人,分别占教师总数20.58%35.61%,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开放办学扎实推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化发展格局,聘用长期外籍专家225人次,与50余个国(境)外高校、政府及相关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校际交流项目10个。来校学历国际生302人,非学历国际生652人。获首家以友城命名的孔子学院,力争年内挂牌运营。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与武汉三大开发区及数十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举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江汉大学专场,现场签约项目28个,投资额652.43亿元。与长江新城管委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科研平台。9000余人次师生参与新青年下乡活动,学校创作的《新青年下乡之歌》广泛唱响,原创话剧《新青年下乡》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承担军运会相工作,排球场馆改造正在进行,校园绿化提档升级正在实施。安排赛会志愿者7500人,占高校志愿者人数五分之一,居34所参与高校第一位,目前正在选募培训第一批300名志愿者。

——内部管理服务成效明显制定并实施《江汉大学章程》,完善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治理体系。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学校被纳入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办学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目标(绩效)管理成绩显著201420152016连续被评为市绩效管理综合考评立功单位,2017被评为优秀单位,位居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榜首。成立武汉江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实现校办产业规范化管理。实施后勤服务外包改革,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图书、档案、学报、综治等工作得到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丰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省市委工作部署,组织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主题教育、两访两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出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效落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富有特色。“延安精神进校园”“感动江大人物”“榜样的力量”江汉之春校园文化节、源之秋读书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同心”工程、“爱学校·献良策·作贡献”活动成为湖北高校统战工作特色品牌,工青妇团和离退休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学校连续荣获省市级文明单位和区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3.56万平米,学术交流中心、北区学生公寓、生物医学实验楼、艺术学院和化环学院扩建楼、工程训练中心、小球馆、研究生公寓陆续建成。电增容、天然气进校园、校河改造、教学楼立面维修改造、运动场标准化改造等一批项目陆续完成。音乐学院综合楼正在施工。图书馆实体馆藏200万余册,中外文报刊2138种,电子书459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数4.26万台(套),总值4.72亿元。制定《江汉大学智慧校园建设规划2018-2020》。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各位代表,过去5年是学校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5年。5年的成绩,浸透着全校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辛勤汗水,闪耀着全校师生员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光芒。特别是一些重大突破,标志着学校在建设地方一流大学和内一流学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增强了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必将鼓舞和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学校建设发展无私奉献的广大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与我们的目标、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高峰学科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不住紧迫感、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顽强拼搏,奋力实现赶超发展。

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8年年初,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名单。这是对我们办学成绩的肯定,同时学校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启向地方一流大学和国内一流学科迈进的新征程。目前,《江汉大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已报省教育厅,正在抓紧完善《江汉大学地方一流高校和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下一步,要围绕整体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六大工程

一)整体建设目标

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排名大幅提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全国评估排名前40%50%3个以上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C类。形成学科结构优化、办学质量提升、师德师风学风优良、内部治理结构科学的地方一流高校建设格局。

203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率先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30%40%3个以上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50%1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继续攀升,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地方一流综合性大学。

205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1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3个以上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30%。全面建成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二)实施六大工程

1.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认证,完善专业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2022年,本科专业数调整60个以招生专业数稳定在50左右,力争2个专业入选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五星级、4个专业入选四星级、18个专业入选三星级。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重点建设15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22年,力争建设2门国家级、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全部课程教学资源等网上开放。完善通识教育顶层设计,推进公共课改革。完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开展多层次多维度课程教学评价。

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整体布局,提高开放程度。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力争2022年建设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成15个高水平综合性、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制度成果。

四是促进教师发展。积极开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小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每年选派4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国内名校研修,系统学习1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每年选派15名教师赴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

五是完善质量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与教学成果奖励有效衔接。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

2.申博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一是以申博为抓手,实现重点突破。瞄准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领域,优化配置学科专业资源,形成集中度较高的学科群和专业群。发挥学科建设优势成果的集聚作用,建立高水平实验室和设备共享开放机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建好高层次科研平台,努力建成若干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力争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突破。

二是以特色学科为基础,实施分类建设。分类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实施国内一流学科引领项目、省内一流学科提升项目、校内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建设一批学科特色明显、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一级学科和专业,争取新增若干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省级品牌专业。建立学科突破奖励机制,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三是以机制改革为动力,完善学科发展机制。设立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向申博工程倾斜、向优势特色学科群倾斜、向省级重点学科的特色需求倾斜、向冲击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倾斜。建立学科专业发展与评估体系、保障与协同体系,建设学科专业评估信息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平台、科研教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3.科研水平提升工程

一是提升科研水平,服务地方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学科特色,新增若干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力争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突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力争建设若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比较优势的前沿科研团队。立足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区域发展科技需求,力争在主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方面实现突破。与协同企业开展应用技术和创新技术合作,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二是完善科研制度,强化管理服务。探索流动开放的人员聘用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研究的环境。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激励政策,建立体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一批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机构,打造若干先进的实验支撑公共平台。整合各类学科创新平台(基地),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通过跨学科、跨高校、跨系统、跨地区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4.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一是强化师德建设。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加强师德监督,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二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加快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延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构建以学科为主导,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载体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实施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实施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计划,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提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构建立体化的教师发展体系,创新教学技能培训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建立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竞聘机制。

三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改革职称评审考核评价制度,加大教育教学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建立校外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代表性成果”评价及分类评价机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制度相衔接。对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实行动态管理,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强化绩效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用好的待遇吸引一流人才。

5.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改造,优化校园整体环境。配合军运会赛事要求,对校园绿化实施提档升级,对部分建筑实施维修改造。

二是实施环境美化工程,凸显大学文化气息。优化生态环境,构筑景观体系。突出校园特色景观建筑,优化功能布局。建设滨湖、未名山及校园主干道景观带,延伸环湖绿道建设。改造新建一批文化艺术体育设施及场馆。

三是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教学科研。建设智慧校园,推进网络服务微应用。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对接,加强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6.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二是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建设独具魅力的绿色文明校园。培育人文修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凝练具有江大特质的大学精神。增强师生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树立起传承江大精神的文化自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育人魅力。巩固“感动江大人物”“榜样的力量”“延安精神进校园”等文化品牌。

三是立足武汉、服务地方,助力荆楚文化和武汉区域特色文化向前发展。“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为发展服务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加大区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挖掘、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产生有引领性作用和地位的研究成果,形成独具汉味特色的江大文化体系。建设“认识武汉”通识课程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产出一批精神文化精品力作。

三、抓好2018年重点工作双一流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关于2018年的工作,年初已进行任务分解。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启动之年。“双一流建设作为统领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学校较长时期内重要、最核心的一项工程,是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新引擎。“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建设,而一流学科建设涉及学校工作全局,学校各项工作的同步跟进,双一流建设将从谈起。一定要树立校一盘棋的思想,上下一心,协同共进,努力抓好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双一流建设开好局、好步。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打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示范课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教学,创新课程建设体系,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筹备召开校党代会。

(二)狠抓评估整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是落实评估整改。坚持以本为本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认真研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整改与内涵发展相结合,重点解决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和学校在评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出台实施方案。以23个专业为试点,启动专业认证。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构建互联网+”课程创新机制,完成100门在线课程建设。创建创新、创客公共教育平台,支持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不少于180人次,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不少于22个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新青年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做实做强校园文化品牌,落实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推进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国防教育,强化资助育人。

四是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动孔子学院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揭牌运营。探索建立学生赴海外访学、交流、留学资助模式。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境)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引进优质校际交流项目承接短期来华留学团组。规范外事与国际教育工作。

(三)加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研究水平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对接,落实调动谢先启院士及其团队到校工作,落实市“双一流”建设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和申博工程,以全职引进为主,延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项招聘高层次人才,力争全职引进优秀博士及副高以上不少于70人,入选省市人才工程项目5人。坚持内培外引,实施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计划,继续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发展培训服务和保障体系。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阶段目标任务,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推进落实。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支持优秀骨干教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促进市六医院升格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划使用好汉口校区、武昌校区,提升医学学科实力。

三是提升科研实力。创新科研服务与管理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培育学术带头人。申报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启动建设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实验室。拓宽纵向项目渠道,争取更多项目立项。确保完成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或收录、转载论文数270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签订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合同40项。

(四)创新大学+”模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落实就业一把手责任,确保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0%,力争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成果转化、社会咨询、智力服务、社会培训等项目至少40项,支持开展非学历教育。支持江大女足俱乐部发展,加强龙舟协会及基地建设。推进志愿者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组织好军运会志愿者工作。筹建好中国赛车学院、武汉教育博物馆。

(五)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升办学治校能

一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支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抓紧制试点方案,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二是提升管理效能。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检查和评估。推进师生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推行预算绩效评价。加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实施互联网+”后勤服务方式改革。开展新一轮全国和省级文明单位(校园)创建推进平安校园示范校建设。

(六)完成军运会项目配套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落实三个责任清单高标准抓好校园环境综合整治景观提升工程军运会排球比赛馆及附属设施改造项目、运会男排项目竞赛委员会方案制订。启动地下停车场建设、14C地块维修改造、校园围墙改造、行政楼外墙维修改造项目,不断改善校园环境。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江汉大学智慧校园建设规划(2018-2020》,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机制,加强优势特色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完成电子阅览室升级改造。

各位代表,当前学校正迎来“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风险与挑战并存,工作任务依然繁重。“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艰苦奋斗的创业者,才能成为时代的胜利者。让我们胸怀艰苦奋斗再创业的激情,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作风,为建设地方一流高校、国内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